当前位置: 首页 > 演界 · 杂志 > 2017.8-9期 > 近可欣赏 远可放飞 访“风筝魏”第四代传人 魏国秋

浏览历史

近可欣赏 远可放飞 访“风筝魏”第四代传人 魏国秋
演界网 / 2017-12-19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现场,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人在雕梁画栋的中国宫廷馆前停了下来。顺着他们的目光看过去,一个造型独特、做工精湛的中国风筝被挂在墙上。当历时10个月的博览会落下帷幕后,这只风筝也带着荣获金奖的荣誉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而它的制作者——“风筝魏”创始人魏元泰,也从此被人熟知。

 

“魏家的手艺从来没丢过”

 

劈竹子、打眼儿、扣榫,这些制作风筝的步骤在魏家四代风筝传承人手上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经历了百年风霜。“风筝魏”第四代传人魏国秋如今延续着魏家的风筝“血脉”:“我的太爷爷魏元泰从小就被父亲送去‘天福斋扎彩铺’学艺。这家店铺除了扎彩,还要做风筝,他就学起了做风筝。当时太爷爷的风筝做得非常好,飞得高而且稳,慢慢就积攒了一些名气。有一次,地痞来找茬儿,让他做一个10丈的风筝。当年没有这么大的风筝,他十分发愁,恰巧回家的时候,他从后颈捉出一只蜈蚣,顿时有了灵感,索性就做成了蜈蚣风筝。之后又发明了很长的龙风筝,通过这个魏元泰名气大震,也就是这件作品被选中参加了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

 

魏元泰学徒期满后,在自家门前开了一个扎彩铺子,兼做风筝,叫做“魏记长清斋扎彩铺”。当时,慈禧太后派人来为自己的寿辰定制风筝。魏元泰为她做了一个“麻姑献寿”造型的风筝,慈禧太后非常满意,赐给了他一件黄马褂。从此,“风筝魏”开始壮大起来,也陆续在国内外得了很多大奖。后来,“风筝魏”还曾经送给毛主席一个蝴蝶风筝。

 

“魏记长清斋扎彩铺”开张不久,店铺里来了一个英国人。这位英国人很喜欢铺子里的风筝,想买一个带回英国,可风筝太大带起来不方便。魏元泰有些着急,他在想,怎么才能让这位客人把风筝带回国呢?这时,他拿起手边的折扇仔细端详起来。顿时灵感涌现,可以借用折叠的原理,以木工的榫槽结构,把线全部去掉,再用焊接做成铁箍,这样整个风筝就如同一件艺术品了。

 

“太爷爷这套做风筝的方法慢慢被人们认可。他做的风筝做工精湛,采用古建筑的绘画特点,使风筝近可以欣赏,远可放飞。再运用色彩的冷暖结合、对比,做到大风筝可变小,小风筝可变大。魏家风筝的特点一个是骨架,一个是绘画。太爷爷那时候还发明了弓子式、草上飞等可以变形的风筝。”魏国秋接着说,“有些风筝在制作之初,劈竹子的时候,劈得坑坑洼洼不平整。但我们家的风筝,一刀下去都是没有毛刺儿和飞边儿的,特别平整,拿起来就是一件工艺品,画工色彩也十分艳丽。魏家四代积攒下来的经验,使我们做出来的风筝,个个儿都可以飞得高高的。”

 

虽然技艺精良、备受认可,但“风筝魏”创立时,做风筝并不是一个好营生。风筝生意受季节的影响很大:“过去的风筝生意只有春秋两季好做,到了冬天和夏天几乎卖不出去几个。遇到淡季,风筝手艺人只能去给人打零工,像是卸货、拉粮食之类的。日子过得很苦。虽然苦,但我们魏家的手艺也从来没丢过,一直传到我手中”,魏国秋说道。

 

 

 

 

“这门技艺不能失传!”

 

1979年天津工艺美术厂中,一名身材高挑、体型偏瘦的年轻人脑中回荡着别人这样一段嘲讽:“我看‘风筝魏’啊,到魏国秋这儿也就算完喽。”每每想到这些,年轻的魏国秋心里都暗自憋了一口气,他把父亲和爷爷教给他的要领都用到风筝制作中,他做的风筝不但飞得高,还获得了很多奖项,给当时并不看好“风筝魏”的人们以有力回击。

 

 

 

“我小时候8岁开始画小人儿书,然后做风筝。第一次做了一个4尺的风筝,而且获得全国金奖,这是我最自豪的。过去老城区放风筝都要上房,很多人专门跑来看我做的风筝飞上天。”魏国秋做的风筝不但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还总有人想把他留在国外,并且提出了优厚的待遇:“前几年我去美国,有人就说给我房给我车,让我留在那边做风筝,被我一口拒绝了。大家都觉得我很傻,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同意?多少人都巴不得想去。其实我是想到了爷爷临终前嘱咐我的,我们家这门技艺不能失传!我一走,这门技艺在中国就没有了,我的根要留在中国。我想这大概也是有一些民族情结在里面。”

 

除了传承,魏国秋制作的风筝在魏家几辈人积淀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比如制作可以缓解都市白领颈椎病、可以在室内无风条件下放飞的“白领风筝”。再比如制作有立体效果的“3D风筝”。“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做风筝的手艺人来说,现在是赶上好时候了。一来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我们做风筝的技艺是非常成熟的。二来现在都在宣扬传承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从政府层面都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儿!”说起“风筝魏”的未来,魏国秋信心满满:“对于风筝艺术的发展,我的想法很多。比如我想成立一个风筝博物馆,展示我们一百多年的历史,再加上一些DIY的元素。今年的全运会,我们就把风筝制作技术带到了全运村,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体验一下风筝文化。我们现在已经和一些学校建立了合作,把风筝制作排入这些学校的教学计划。每周五我们都会到这些学校去给学生们上课。将来我们还想请一些外宾到博物馆中参观,让‘风筝魏’的技艺能够走得更远。”

 

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的风筝,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2000年。它曾被用于寻求外援,用于传递信息,用于户外娱乐。如今,又被当作工艺饰品收藏。魏家四代人,一代一代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风筝艺术中。未来,当然还会有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传承人继续传扬。关于“风筝魏”的故事还在继续,关于天津非遗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