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演界 · 文化 > 触摸“中国曲艺名城”张家港

浏览历史

触摸“中国曲艺名城”张家港
演界网 / 2018-05-02

 探寻超越时间的曲艺密码

张家港位于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古老的土地上,却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62年建立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市,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而命名。

作为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三甲的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在创造丰厚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把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更是坚持把繁荣曲艺文化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成为全国第二家、县域第一家、江苏省首家“中国曲艺名城”。本次曲艺媒体联盟美丽中国看名城·百家媒体话曲艺大型采风活动首站便选择了张家港。

 

 

 

一座厚重的城市

中国小戏小品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宝卷之乡、中国吴歌之乡、中国吴地山歌传承保护基地、中国曲艺名城,黄泗浦遗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位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被收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都见证了张家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展现了张家港浓郁的文化厚重感。

苏州评弹、喜剧小品、宝卷、唱春、讲故事、相声、表演唱、张家港评话、小调(曲)、双簧、快板、琴书、独角戏等曲艺形式在张家港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

在张家港市文化馆门前,骄傲着展示着张家港重点非遗项目的图文介绍:有以说、噱、弹、唱、演为主要表演体系的苏州评弹;有用吴方言记录、讲唱的河阳宝卷;有独具沙上沿江移民垦殖文化色彩的沙上宝卷;有用丝竹乐器、打击乐伴奏的香山宝卷;有以吴语方言虞西话讲唱口传为主,配以木鱼、铃子、胡琴相关乐器的金村宝卷;还有沙上独有的大新唱春、节奏灵活的东莱唱春、形式多样的塘桥唱春;以及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的香山小曲(香山小调)。

尽管张家港建市仅有20余年,但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早已融入城市脉络,流传于张家港市凤凰镇河阳山一带的河阳山歌,就已有千年历史,记录着当地农民在行舟、车水、栽秧、打场和挑担等劳动过程中的热闹场面,代代相传。河阳山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为古体诗歌开启了一代新风,许多曲调成了戏曲创作激发灵感的源泉。到目前为止,河阳山歌不仅出版了1000余首,而且还保留着30余册珍贵的传抄本,其中包括历史最久远、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斫竹歌》和篇幅最长、共有6476行的《赵圣关还魂》。

 

 

一座活力的城市

公益文艺“村村演”、广场文艺“周周演”、文明书场“天天说”……张家港连续14年成功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举办“长江颂”全国曲艺作品征集活动、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等,打造跨区域文化交流平台,国际幽默艺术周、全国少儿曲艺展演长期落户张家港,每年各类曲艺文化演出超过1万场。

在这里,曲艺是全民的文化活动,曲艺新秀层出不穷。“地方曲艺进校园”活动,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常年开设评弹班、组建唱春少儿团队、设立讲故事校园基地,让少年儿童接受曲艺文化熏陶,着力培植地方曲艺新苗。近年来,少儿曲艺活动硕果累累,城北小学的评弹表演唱《张家港好风光》、外国语学校高婧瑜的讲故事《高庄豆腐干》参加张家港创建“中国曲艺名城”汇报演出,万红小学彭裕恒的快板《江姐闯关》先后获得苏州市第二届“繁星奖”金奖、江苏省第二届快板大赛金奖,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三名小朋友摘得 “金花”,三个作品获“最佳集体节目”,其中锡剧唱段《小过关》还受邀赴京参加“梅花蓓蕾向阳开——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20周年汇报演出活动。

尽管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正是因为每一代人、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加入使得曲艺艺术历久弥新,新思想、新作品遍地开花。依托良好的曲艺发展氛围,近年来张家港集中推出了锡剧《三三》《独角兽之夜》、评弹《牵手》《焦裕禄》、沙龙剧《港城梦工厂》、小戏小品《丫丫考0分》《二叔快跑》《生日聚会》、音乐舞蹈《江边渔歌》《喊起家乡的号子》《挑担走》等一批主题鲜明、格调健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精品,使之更好地反映新时代精神,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

 


 

后记: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无关时间长短,弥漫在空气中、混合在生活里,气质由此形成。讲究“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不难建成这座曲艺名城、文化名城。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在线咨询